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,历经上下五千年的传承与积淀,凝聚了无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。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典籍书籍和文字上,更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习惯、节气物候中,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影响。尤其是中医和中药,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,在医学领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,成为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。
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中医在我国国内的发展并不理想,甚至遭遇了不少反对和质疑的声音,社会上存在许多对中医的偏见和误解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日本却把我国的中医和中药推崇至极高的高度,甚至迅速申请了相关专利,使得我国在使用这些古方时不得不支付各种费用,令人愤怒不已。究竟当年日本从我国盗取了多少中药古方,这个问题令人深思。
展开剩余78%从全球文化交流的视角看,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体,传播与交流自古以来从未停止。只要人类文明存在,地域间、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便会持续进行。中日两国便是这类文化互动的典型例子。作为近邻,两国隔海相望,自古以来就有频繁的文化交流与碰撞。
具体到中医和中药的传播,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。当时中国强盛,而日本仍处于四分五裂的阶段。尽管如此,两国之间已有使者往来。虽然中国文献中对中医中药的交流记载不多,但日本《古事记》却有明确记载:日本天皇因长年患病无法即位,后来来自汉朝的使者赠送药方治愈了天皇的疾病,令日本上下震惊不已。从此,中医和中药逐步进入日本社会,开始双方的文化互动。
随后,中医和中药在日本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,主要依靠中国史书的记载以及日本的汉化传播方式。甚至有日本学者用汉字将这些知识整理成医学专著。根据统计,从公元1021年起的六十年间,传入日本的中医著作包括《医心方》、《本草和名》等共五种,总卷数超过四十卷。经过日本版本的翻译整理,约记载了一千多种中药,逐渐形成了被称为“汉方医学”的系统。
从国际市场来看,中国本土生产的廉价中医药材,在日本、韩国等国家的价格却飞涨至高价。这种现象令人尴尬且讽刺,因为中医和中药最赚钱的国家并非中国,而是日本和德国。造成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。一旦某项技术或产品的使用权被垄断,并且实用性强,价值自然凸显,中医中药在日本正是通过专利保护实现了这一点。
不可否认,日本在学习中医药的过程中,发现并及时解决了其中的问题,结合古方发展出了独特的“汉方药”,成功打入国际市场,甚至将中国视为其中药的生产和进口基地。这种局面对我国中医中药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讽刺:在中国被忽视甚至排挤的传统医学,却被他国奉为圭臬。两国在专利申请策略上的差异尤为明显。
从申请主体来看,中国古方专利申请主要由中药相关企业负责,约占申请人总数的近一半,此外约三成为个人申请。而日本则以企业申请为主,企业申请占比高达九成,个人、研究机构和高校申请比例很低。中国虽然企业申请居多,但个人与高校占据了专利申请的一半,这反映了中国中医药研究缺乏市场导向和资金支持。
日本企业主导的汉方药技术研究具备成熟的设备、资金和技术,研究方向明确,市场导向强烈,虽然以盈利为目的,但同时实现了治病救人的功能。中国的情况则截然不同,个人和高校基于情怀进行研究,缺乏系统性和资金保障,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市场需求,导致中医药难以受到重视。
从两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名的组织来看,中国有三所高校入围,而日本全部由从事“汉方药”研究的知名企业占据。日本专利申请更加专业化,而中国则呈现多样化。尽管中国专利起步晚,但这种多样性为其弥补不足提供了可能。从申请诉求来看,日本注重保护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技术,这也给中国启示:不仅要注重创新,还应借鉴日本的技术保护策略,为中医药核心技术建立全面保护机制。
也许由于中医药土生土长,中国古方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,导致属于我们的宝贵知识被他国借鉴后占为己有,上千种古方被迫付费使用。因此,我们必须高度重视,加强对中药古方的保护和传承,捍卫这份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杜德配资-炒股怎么配杠杆-杠杆股市-股票如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